相由心生这个说法,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指的是人的相貌是由他的内心决定。而在这种认知下,一般又认为人的相貌跟善良程度成正比关系。比如,你看那个人长得满脸横肉,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人。这位小姐姐都长这么好看了,肯定心地善良。 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从现实观察和逻辑分析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非常的不靠谱。 如果能根据相貌判断善恶的话,那法官判案也不需要讲什么逻辑和证据了,一见长得不好看直接给你送监狱了,反正也不是什么好人嘛。 所以,相由心生这样解释是非常不靠谱的,不过我一直也没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直到有一天,有人在我旁边聊天,说出了一句,凡所有相,皆由心生。 当我听到这句话时,马上想到了相由心生,同时也明白了相由心生到底是什么意思了。 凡所有相,皆由心生,其实说的就是相由心生,但这个表达方式却能让我忘记原来的那个解释,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它,以至于我马上就明白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相由心生的真正的意思是,你所观察和感受到一切事物,都是由你内心制造出来的。这里的内心,指的是人的潜意识,而潜意识里面,又包括了人的整个感官系统。 举一个例子,我现在有一个电脑,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它,是因为光线照射在电脑上,发生了反射,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的整个视觉感官系统,将这些光线的刺激转换生成我们看到视觉画面。这个转换的过程,其实这就是相由心生的过程。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在物理世界中,是不存在视觉影像这样的东西的,只有无数运动的光子,我们看到的视觉影像,就是在这些光子对眼睛的刺激下,经由视觉感官系统制造出来的而已。 同样的,客观的物理世界也不存在声音,只有以不断振动空气,我们的听觉系统通过接收这种振动来给我们制造了声音。 关于这一方面,其实并不好理解,因为这个有些深刻,有一定的认知门槛,但如果能真正的理解它,你就会明白,这就是一个对于客观的事实的陈述。 不仅仅在感官方面,我们的情绪,感受等等的一切,都是由潜意识制造出来。 除了相由心生之外,还有什么万法唯心,万法唯识之类的说法,这些说法基本上差不多都是一个意思。
推动佛教的诞生的意外事件
这期的内容,我们讲一个在佛教中非常关键且重要的事件,有多重要呢,如果没有这个事件,现在我们看到的佛教应该是不存在的。 在这个事件节点中,有个非常关键的主人公,这个主人公非常特殊,因为他是一个谤佛者。 而说到谤佛者,我们顺便来聊一下这个概念,大意就是喜欢喷佛,佛法或者佛教的那类人。由于现在普遍流行的佛教本身已经生产了异化,转向了带有偶像崇拜的宗教化形式。 而且佛法理论非常难懂。很容易会产生误解和曲解,这两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都有可能导致谤佛者的产生。 在知乎上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参考学习大乘佛教的模式,发起一个自己的教派,名曰巨乘佛教,这个名字真是相当霸气,比大乘还要高上一级,他们捧出了自家的佛和菩萨,也弄起了自己的经文。那真是相当的在才,连我见了都得礼让三分。因为说实话,他们那些活,让我干也不见得能整得出来。 看了他们的巨乘经典《迪迦牟尼佛说奥特曼经》,那真是相当无语,当时就没忍住笑了,真是相当有才。 现在所谓的谤佛者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冲大乘佛教去的,认为大乘佛教扭曲了佛法。 还有一类则是把整个佛教都给否定了。一般外人很少有单独冲着小乘,也就是南传佛教去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南传没什么名气,基本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是最重要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南传很多东西理解门槛有点高,想喷都不知道怎么下手。 至于大乘和南传之间的相互看不对眼,南传说大乘伪造佛说,大乘说南传是小乘佛法,水平不行,不究竟,这个就不当成谤佛来看了,因为谁都不会认,我也不好分。 有意思的是,我应该也会被某些人当成谤佛者,因为在他们看来,我已经谤了他们心里的佛。 又或者说我讲的那些跟他们原来在心里面认定的大师所说的不一样。 好了,扯远了,让我们回来聊那个谤佛者的故事,事情发生在佛陀入灭的时候,佛陀在入灭时,有很多弟子过来瞻仰他,送他最后一程。当时,他的一些弟子问他,当他离开这个世界之后,要如何继续修行,他给出的交待是,以戒为师,以法为师。 在这里他所说的法,指是他以前的教导,但并没有交待弟子整理出来,承传下去,他自己也没有动手撰写过任何一部佛经。 我们都知道,一个传承能延续下去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在佛陀入灭的时候,是没有准备这些的,并且也没有交待他的任何一个弟子,让他来接佛陀的位置,继续把法传承下去。 按照当时的情况,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要不了多久
真经?伪经?如何判断佛经的真假?到底哪些佛经才是真正的佛经
在之前内容中我讲过一个问题,就是现在流行的佛经中,有很多都是有问题的,也时不时的有人过来问我,某某佛经是不是伪经。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关于佛经的真伪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判断某样东西的真假,就得先明确真的东西的定义,然后根据定义来判断。如果是符合定义的,那就是真的,如果不能符合的定义的话,那就可以判断为假的。 对于佛经的真伪问题,我一般不直接说这个经是真的,那个是假的。而是用了有问题这样的说法,因为所谓的真假佛经,并没有一个共同认可的客观标准和定义,所以这个问题,是比较复杂的。 要对某个事物做定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那事物是具体的实物的话,那我们还可以通过感官来观察这个事物,根据它的一些具体的特征给它下定义。 如果是一个人类创造出来的抽象的概念,并没有一个具体实物对应的话,那就更麻烦了。因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需要有比较好的思考能力,甚至由于那些概念本身就是人创造出来的,就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经常会出现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很多人会在没有理解概念的前提下,只听到别人这么说,就跟着重复而已,并且产生寄托了感情,形成了强烈的执着。 名词概念本身只是一个盒子而已,盒子里面的内容才是它的本质,如果无法看到里面的内容,搞清楚它的本质,在没有在充分理解的情况下就接受某些概念,对盒子产生了执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情况就相当于被洗脑。 佛经其实也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概念。所以,要搞清楚佛经的真假,我们也得先弄清楚佛经这个概念的定义是什么。 由于佛经这个词是总结出来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两个字的分析来试图明确佛经的定义。 首先,我们需要先搞清楚佛经中的佛是什么意思。佛是佛陀的简称,而佛陀是一个音译词,佛陀对应意译出来的是觉悟者。那什么又是觉悟者呢,这个就有些复杂了,需要单独另外做一期内容来讲,估计一期内容不一定说得完,还要分成上下两集。所以在这里干脆先不讲,以后再做单独做内容来解释。 佛的意译解释虽然是觉悟者,但它还是有泛指和特指的两种情况,泛指指的是任何一个达到觉悟解脱境界的人,只要境界到位,任何人都可以是佛。 而特指指的是原名为乔达摩 悉达多的这位佛陀,原因在于,在他成佛之后,用了余生所有的时间来传播成佛的方法,帮助非常多的人成就了佛陀果位。在古代印度形成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因而诞生了最早的原始佛教,虽然他本人并不想创立一个宗教或者是某个派别,但
佛教的起源,2500年前佛陀时代的佛教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期的内容,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佛教的起源,让大家了解一下原始的真正的佛法,到底是怎样的。 说到佛教的起源,就得从现在公认的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说起。 悉达多原本是古代印度一个小国的太子,虽然国家不太,但是身为太子,也基本上享尽了各种的荣华富贵。可是,他并没有觉得特别开心满足,或者说,他还有更高的追求。 于是,差不多在二十几岁的时候,起了出家修行的念头。 关于还没有成佛之前的悉达多,为什么会有出家修行的想法,有这么一个悉达多四出城门的说法,说的是悉达多太子曾经从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出去,在东南西门分别看到老人,病人,死人,感到人生充满各种痛苦,再然后从北门出去时,看一个修行人,看到人家的平静安详,就起了出家修行之心。 这个说法其实不太靠谱,在逻辑上不怎么能说得过去。 更有可能的原因是, 受到当时印度普遍的修行风气的影响。在当时的印度,分散着大大小小很多个国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在搞什么思想统一。所以,在人的精神领域,有各种各样不同方式的表达,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个是宗教,一个是修行,还有一个是哲学。 这三个领域其实都是只属于同一根源的,只不过是根据不同形式的理解发展出来的而已。 在佛陀所在的时期,有非常多的出家修行者,整个社会对修行者也是相当尊重的,修行风气对社会的渗透是相当广泛的。除非悉达多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否则不可能对修行之道毫无了解。如果悉达多是个纨绔子弟的话,那就更不可能起出家修行的念头了。 所以,悉达多太子出家修行的起因,应该是基于对当时印度修行解脱之道的了解。 不过,他虽然有这个想法,但他老爹净饭王可没有答应。悉达多作为独生子,家里有一份不小的基业等着他继承。 在跟他老爹一段时间的纠缠之后,悉达多确定家里是不会同意他出家修行的,但是,又不想放弃,于是在他29岁的某一天夜里。他逃出了皇宫,跑到外面去寻访名师,跟随他们修行,由于当时的印度有很普遍的修行风气,自然就有很多老师在教导修行之法。 一开始的时候,找了一个名为阿罗逻伽蓝的老师,跟他修行禅定,修到了四禅八定中的第七个定,无所有处定。 但由于阿罗逻伽蓝自己也只能修到无所有处定,所以没有办法教最后的第八个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于是,悉达多又重新找了一位名叫郁陀罗摩子的老师学习,这一次,终于把四禅八定修完了,修到了最后一个非想非非想处定,把禅定修到尽头。 然而,依旧没有办法证得涅槃,最后实在没办法了,
金刚经是伪经吗?讲一讲金刚经的出身和相关故事,金刚经为什么有那么多相关神秘感应现象?
在之前就有很多人让我讲讲金刚经,对于这个话题其实是有些犹豫的,因为当我讲金刚经的,可能没有讲心经时那么多的好话了。基于讲常识和逻辑的原则,我会指出一些金刚经的问题,这样的话有一些在心里把金刚经放在非常高地位的观众,可能会觉得不舒服。如果你有这样的反应的话,可以仔细的想一想,这是不是佛法中所说执着和贪嗔。 在我没正式去看金刚经前,我对金刚经的印象还是挺好的,因为我知道有两句话是出自金刚经的,有一句叫降伏其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他)控制他的内心,这样看可能还看 不出来具体是什么意思,翻译成现代的说法说是让他控制他的大脑。如果你稍微仔细观察一下你的大脑,会发现你的大脑经常不受控的产生各种念头和情绪,并且它们还经常在推着你走。不是你在掌握他们,更像是他们在掌握你。 降伏其心,让你掌控你的大脑,这句话其实在某种角度上表达出了佛法的目标。 还有一句话非常出名也非常经典的话:那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话可能连很多没有看过金刚经的人都有见过,在我最早看到它的时候,完全搞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就是觉得有点酷而已。等到后来,我能看懂它什么意思的时候,才发现,它还真的挺酷。这句话跟上一句有所不同,它讲的不是什么佛法目标,而是一个关于修行的极其重要的核心技巧。这也是我看懂了觉得它更酷的原因。这句话是金刚经里的经典名句,把它选出来的人还是挺有眼光的。 不过,我现在在网上找这句话的解读时,发现好像没有人把它正确的解读出来。这个倒挺尴尬的。 接下来讲一下金刚经的内容形式和时间出处。为什么要将这两块放在一块说呢,因为这两块是有关联的, 首先我们先说金刚经的内容形式,金刚经的内容形式用现代的概念来说的话应该算是对话集锦,里面记录了很多据称 名为须菩提的佛陀弟子与佛陀的对话,并在这些对话中阐述了佛法理论。 金刚经的内容既然讲的是须菩提与佛陀的对话,那么金刚经的形成应该是由一个相关的在场者进行记录整理出来,并且整理出来的时间最晚应该在佛陀入灭之后的几十年内。因为如果时间一长,没有及时整理出来,当事人一死,那就全没了。 在历史上,确实有一部能够经得起考证的佛经,记录了佛陀与信众说法和与他人对话内容。 经文的结集整理主要是由佛陀的堂弟兼侍者阿难尊者完成的,阿难有几十年的时间像影子一直跟着佛陀,又有超强的记忆力。结集整理的时间也是在也是佛陀入灭不久后,作者比较可靠,
通过黑客帝国电影来讲一讲佛法的智慧,以及我们的束缚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要从什么中解脱?
看到这个题目,可能很多人会很疑惑,黑客帝国电影跟佛法的智慧能有什么关系,好像八竿子打不着吧。别说,还真打得着。 对我比较了解的人都知道,我对一部叫三摩地的影片非常推崇,原因在于他里面的东西虽然没有直接的讲佛经的内容,也没有提到很多佛法相关的名词概念,但是却很清楚的道出了佛法的本质。一看就是个高手写的,作者应该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且有多年修行经验的人。 当我在理论层面意识到佛法本质的时候,做了一个预测,真正能洞悉佛法本质的人,应该会反对迪卡尔的那句经典名言,我思故我在。可惜,我并没有看到哪个佛门中人指出这个问题,反而在这部影片里面,作者把迪卡尔给喷了,我们来看一下他是怎么喷的。 以下为相关原文: 西方哲学之父。勒奈 笛卡尔有句著名的格言,我思故我在。 这句话最清楚不过的概括了文明的衰落,以及对洞穴墙壁上投影的绝对认同。 笛卡尔的错误就像几乎所有人的错误一样,将思想与存在画上等号。 笛卡尔在他最著名论文的开篇写道,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被怀疑,可以怀疑感官,也可以怀疑思想。 如同佛陀在伽罗摩经中所说,为了探究真相,人们必须怀疑所有的传统经典, 教义以及思维和感官中的所有内容。这两个人都是以极大的怀疑论开始探究。 但不同的是,笛卡尔在思想层面即停止探究,而佛陀却更深入,他的探究穿越了思维的最深层级。 或许如果当时笛卡尔超越了他的思维层面,他也许就能体悟到真实本性,那么当今的西方意识也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了。但事实是,笛卡尔描述了一个邪恶的魔鬼。他使我们困在幻想的面纱之下,笛卡尔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邪恶的魔鬼是什么。如同黑客帝国这部电影所描述的,我们全都被连接至某种精心制作的程序中,从而只看到一个虚幻的世界。在这部电影里,人类生活在矩阵之中,在另一个层面上,他们只是电池,把自己的生命之能输送给机器,机器则用人类的能量维持自己的运转。 人们总是想把世界的状况或自己的不悦归咎于自身之外的事物,或许是某个人或某个团体、某个国家、某种宗教。 或某个掌控者,比如笛卡尔的恶魔或黑客帝国中的智能机器。 讽刺的是,笛卡尔正是用他所设想出来的恶魔来定义他自己的。 这些话看起来伤害性很大,但其实没有什么侮辱性,因为对于已经达到这种修行境界的人来说,他说的话再难听,对他而言只是在理性的陈述一个事实而已,不存在对任何人的侮辱。 那么为什么迪卡尔这句经典名言会招致洞悉佛法本质的人的反对,原因在于在佛法理论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法中的善与恶到底是什么?
在佛教中有一句非常的经典的劝世良言,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很早的时候,我看到这句话时,对佛教产生很大的好感。所有的坏事都不要去做,不用说所有的好事都要去做,只要是你碰上的,力所能及的就做一下。这样的一个行为准则,如果这个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能遵守,其他的人打打折也意思一下,那整个社会得变成一个多美好的社会。 不是有这么一句歌词嘛,只要人人能献出一份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可比那个献出一份爱高级多了,那世界得变成多美好的人间,都可以考虑升级成天堂了。 但是 ,随着我对佛法理论的理解加深,我开始发现问题有些不对了,首先是在诸恶心莫作,众善奉行里,缺少具体的行为准则,在佛法的教导中,有戒律,在戒律里面的要求中,有很多是要求不要干什么的,比如最基本的五戒就明确要求了不杀生,不偷窃,不妄语之类的,在佛陀传法的时候,给僧团制定的戒律多达200多条,戒律,估且可以算是诸恶莫作,但是,众善奉行就没办法很好的解释了。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佛经非常多,但是,却没有办法找到像戒律一样找到众善奉行所对应的具体的行为准则,你经常会看到有人说,佛法是劝人向善的,可是,却没有具体的提出哪些行为是善的,如果指出来了,大家直接照着做,天天打卡,成佛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唯一一个有些明显的善举就是布施,但是,这个布施,并不是针对僧侣这样的佛法核心修行者的,而是针对外围的信众,你内行人不搞,推荐外行人,并且布施对象还是僧侣,总让人感觉好像哪里不对。 我们先撇开布施的深层含义不说,单从行为上来说,布施就是一个人将一些财物赠与另外一个人。从这点来看,跟现在的资助别人和给自己欣赏的创作者打赏之类的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说法而已。 如果说布施是善行,其实我并不怎么反对,但是,这个善行是给信众施行的,而不是给出家修行者。并且算上它也只有一个善,其他的的众善跑哪里去了?还有,佛教一直都是一个出世的,极少跟社会打交道,也就很少有机会去做一些世俗道德中的善行。 所以说,如果你将众善奉行中的善,理解为世俗中的善,也就是助人为乐,做好事的话。从多个角度来看,好像都立不住。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实有完整版的,它的完整版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导,最后一句多了一个字,没有成对仗,让强迫症看着难受。 你在很多地方看到最后一 句有可能是 是诸佛教,是诸佛教里面的佛教
因果轮回之因果论,佛法所说的因果到底是什么,什么做善事却经常没有善报
在佛教中有一个非常出名的说法,叫做因果轮回,它出名到就连很多完全不了解佛教的人都听说过这个说法。 它是由两个不同的的概念组成的,分别是因果和轮回。 因果和轮回在佛教中时不时会被放在一块提起,原因在于在佛法的理论中,因果会导致轮回,因果与轮回互为因果。 这里我们先简单讲一下轮回,其实轮回包含了重复的意思,不过我们通常所讲的轮回指的是生死的轮回,就是指一个人出生,成长,衰老,死亡,死亡后有个所谓灵魂进入到另外一个胎儿,再度出生,重新经历这一过程。如果运气不太好的话,就有可能会在成长或衰老的进程中提前进入死亡,重开下一局。 关于轮回转世是否存在的问题,这个其实很不好说,我们要证明轮回是否存在,最直接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观察,如果能够观察到有个被称为意识或者灵魂之类的精神体离开了一个死亡的肉体,进入到一个新生的胎儿中,那确定无疑,板上钉钉肯定有轮回转世,并且你还能找到离世亲人的下一世来再续前缘,再认认亲戚什么的。 除了直接观察之外,那还有一个间接的证据,就是找到自己前世的记忆,并经过严谨核实,确定这个记忆信息真实可靠,并不是来自于潜意识的幻觉,也是可以证明轮回的存在的。 在这两种证明方式中,首先,就直接观察方面就而言,目前是观察不到的,但观察不到并不意味着没有,也有可能是因为能力问题。技术发展还不到位,又或者说是受人类自身感官限制,毕竟我们自身的通用感官中没有一样是可以观察灵魂或者精神体的。 而在前世记忆的研究方面,有一些看起来好像还挺可靠的信息,但就目前而已,我在这方面的研究不深,本着客观谨慎的原则,暂时持保留态度。 其实关于轮回的问题,在佛法中是有相关的理论阐述的,但是,鉴于关于轮回本身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我自己手里没有什么实锤证据,也无法通过逻辑推理来肯定或否定它的存在。为了保证本期内容的客观严谨性,所以我们这一期只讲因果,不讲轮回。 因果这个词虽然有很明显的佛教色彩,但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如因果关系,前因后果,有因必有果,因果报应之类的。 我们好像对什么是因果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其实不然,尤其是佛教所说的因果,估计绝大多数人都意想不到。所以,这期内容,我将带大家深入的了解一下什么是因果,尤其是佛教所说的因果到底是什么? 在佛教经典中,经常会重复提到因果不虚,因果不虚这样的说法,这样的强调透露出了两个信息,一个是因果非常重要,还有一个是因果非常确定,非常的真实。
佛法中的无我,是虚无主义吗?我真的不存在?
没有我。没有我,那写下这篇文章的人是谁?正在看文章的人又是谁?佛法中的很多概念看起来好像都有些反直觉的,但是这个无我反得明显有些过分了。 在知乎上有位朋友表示,他看到心经上面有那么多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感觉好像什么都是空的,对这物质世界是否存在都产生了怀疑,自己都快陷入了虚无主义了。如果要是再来看一下这个无我,我感觉他很危险了。 对于这个朋友,我建议他可以去看一下我的心经解读系列,应该还能再抢救一下,让他从虚无主义中解脱出来。 此外,稍微对哲学有一点点了解,哪怕只是皮毛的人都知道,哲学有三个终极问题,简称哲学三问。那就是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哪里?结果佛教的一个无我,一下子就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 怎么解决的呢? 那就是掀桌子,一个无我,把我给否定了,我都没了,自然就不存在什么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哪里的问题了。桌子一掀,谁都不爱。 但是,这个桌子真的是能随随便便掀的吗?如果没有了我,又是谁在掀桌子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让人困惑的问题。一开始的时候我在想,会不会是翻译的问题,说到翻译,佛经的翻译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音译,还有一种是意译,无我,很明显就是意译。而如果是意译出现了问题,又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译者本身的水平不高,没有把原文的意思给翻译出来。 但这种可能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佛经翻译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批人的事,在佛教大规模传入中国的时候,涌现出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译经大师,如果一个人翻译得不好,就会有另外一个人用更好的翻译来替代他的翻译,基本上我们能看到的广泛流传下来的东西,都是经过刷选过滤,留下来的最好的翻译版本。 如果说是翻译者不行的话,其实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而是直接打翻了一群人,这个就比较过分了,所以我们不往那方面去想,因为太嘲讽了。 说到意译的方式本身,意译的方式一般是这样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能在我们现有的词汇中,能找到意思完全一样的最好,没有就找一个意思相近的,如果连意思相近的都找不到,那就生造一个词。 这个无我,由于好像只有在佛教理论里面见过,并没有在其他地方出现过,所以,无我这个词,应该是被造出来,用来表达一个在我们的语言系统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概念。 在古代翻译的时候,被造出来的无我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光就现在而言,如果没有做特殊解释的话,现代人的理解,从表面的字面意思上来看。这个词确实是非常让人困惑的。明明就是有我的,怎么会就无我了
为什么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很多对佛教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佛教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这样一种分法,在这种分法中,它们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大乘佛教倾向于渡人,帮助别人解脱,而小乘佛教则倾向于自渡,主要让自己解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想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得从原始佛法的根源开始说起。 原始佛法一共有三乘,分别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三乘可以说是佛法的三个阶段。 首先第一乘,声闻乘。 什么是声闻乘,声闻就是通过声音来听闻,从而了解佛法是什么,如何修行佛法,为什么是声闻而不是看佛经,我们现在好像都是在看佛经,原因在原始佛教中,比如在佛陀传法的时代,佛陀传法时完全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都是靠说的,所以佛法并没有用任何文字的形式记录保存和传播。并且,在佛灭后,他的弟子们结集了第一部佛经三藏经,这部经典结集后的一段时间也不是通过文字记录下来的,而是靠比丘们的集体颂读记忆来保存和传播的。 所以,在原始佛教的时期,佛法的传播基本靠口耳相传,人们了解佛法的唯一途径就是声闻。 第二乘,缘觉乘,所谓的缘指的是接触到的东西,但并不特指某样东西。这个其实挺好理解的,我们常说跟某个人有缘,是因为两者有接触,如果没有接触,那就是无缘。这个缘不一定指的是外部客观世界的东西,也可以是内心产生的事物,比如某种感受。 觉,指的是觉知,是指有意识的,刻意的把注意力集中到某处。 缘觉指的就是有意识的,刻意的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个所缘上。 比如,我们在修行观息法的时候,需要有意识的把注意力集中到鼻孔处空气进出流动生产的感受。 这个感受就是所缘,把注意力集中到那里就是缘觉,无论你是修止还是修观,所用的方法在本质上其实都是缘觉,只不过觉知的所缘有所不周罢了。 所以,缘觉就是对所有修行方法的核心总结,缘觉乘指的就是通过修行来实现觉醒解脱的过程。 第三乘,菩萨乘,菩萨的意思是觉有情,觉指的是觉醒,解脱。 有情指的就是有情众生,就是那些没有觉醒解脱的人,也是佛教中所说的凡夫。 当有人通过缘觉实现一定程度的解脱,减轻了一些痛苦之后,就会发现佛法真的是好。但周围身边的人好像还是跟自己以前一样痛苦,就会想把佛法推荐全其他人,让别人也来听闻佛法,使其他人也像自己一样能脱离痛苦。这个推广佛法的过程就是菩萨乘。 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 声闻乘指的通过听闻来了解佛法,当了解佛法是什么,如何通过佛法进行修行。当有了这些了解之后,觉得这个东西好像还不错哦,于是就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