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关于佛教的说法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么一个说法,佛教有四万八千法门,然后接下来会接上一些其他的内容。 但是,实际上,这个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并且具有很严重的误导性,它是很典型的原始佛法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不断扭曲以致失真的案例。 这个8万4千法门说法到底错误在什么地方? 确实是有8万4千,但那不是法门,而是开示。法门跟开启是完全不一样的, 法门会让人误以为是修行的方法,现在好像大家就是这么误会的,而开示是不一样的,开示是提示,引导,它可能是一段对话,或是一个小故事,有可能跟修行的方法有关,也有可能无关。 这里我先说一下八万四千法门,额,不对,是八万四千个开启是怎么来的(难道是因为更顺口才传错了),在佛陀入灭后不久,佛陀的弟子们为了保存佛陀的教法,决定把佛陀教给他们的法结集起来,传给后世。 这次结集出来的经典,主要有三个部分,分别是经藏,律藏,和论藏。加起来合称三藏,唐三藏这个名字,就是从这里来的。 而那8万4千个开启,就是来自于经藏,其实整部经藏,也就是那8万4千个开启,在这8万4千个开启中,其中有8万两千个开启是佛陀自己给出的来的,而另外的两千个开启是由佛陀的弟子给出来的。 这些开示主要是面向普通人,用于引导他们走上修行之路。按现代的说法来说,这些开示的作用就是营销推广和入门指引用的。 我们可以做一个很简单的计算来说明为什么不可能有八万四千法门,我们按最保守的方式计算,佛陀从35岁觉醒到80岁入灭,一共45年,就算全年无休,82000/45/365=4.996,也就是说平均每天要开发出5个法门,为了保证法门的有效性,每开发出一个法门最少得找个人测试一下吧。哪怕是不用测试,弄出来都算。 只要有点常识的人稍微想一下都会觉得这个不可能。 但是,如果你只是一个对话,一个段子,或者一个故事,这些类型的开示的话,快的话你只需要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就能搞定一个,所以一天5个就绝对没问题,甚至还远远不止,这就符合常理了。 这8万4千个开启,主要是由佛陀的侍者阿难,整理颂读出来的,阿难同时也是佛陀的堂弟,从佛陀55岁开始,一直到他80岁入灭,阿难一直担任佛陀的侍者。阿难具有超强的的记忆力,过耳不忘,号称人形录音机,最大的爱好就是收集佛陀的开示。所以,关于佛陀开示的那部分内容就由他来负责。 在这个开示中,佛陀根据商人到处跑的职业特点,跟他讲了一个你想要到达某地,就得亲自上路的道理,让
金刚经解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应作如是观。到底该如何理解?
在之前的内容里我挖了个解读金刚经的大坑,然后,…….我就长期拖更了,对此,我表示很抱歉,为了表达歉意。这期内容,决定放个大招,直接把金刚经里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先解读了。 那句话我估计很多人都能猜到是什么,因为它在很多地方已经被重点挑出来的了,那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应用如是观。 一般来说,对于佛经解读的内容,我是不放在实修的会员内容里面的,但是对于这句话的解读,我会放进去,因为很有必要。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应作如是观。 这一整句话里面分成了四句,除了不押韵外看着还挺像首古诗的,这个翻译译得真不错。 里面最重要的内容是开头和结尾,也就是一切有为法,和应作如是观,其实有这两句话内容已经完整了,中间的如梦幻泡影和如电亦如露是两个比喻句,是用来修饰法的,属于锦上添花的作用,有会更好,没有也行。 在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里面,一共又有四个关键词,分别是:有为,法,如是,观。 这四个关键字里面,如果根据难度来划分的话,最难的就是前面的有为和法,因为这两个关键词跟我们常规的认知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甚至还有一些相反。 后面的如是和观,虽然也不是很简单明了,但最少在意思上没有有为和法那么颠覆,理解难度没有那么高。 理解了这四个关键词,基本上就能理解这一整句话的意思了。 我们现在开始,一个一个词开始解释,开头的一切不用说了,就是你认为的那个一切。 接下来到关键词有为,有为之所以难理解,是因为它根本不是 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那个意思,我们通常所说的有为,一般是都是年轻有为,有所作为之类的意思,用来赞扬和肯定某人的成就的,是一个褒义词。 但在这里的意思却完全不是这样的,不仅不是什么正面的赞扬肯定,甚至还带有一定的贬义意思在里面,这也是为什么它下一句话接了一个如梦幻泡影的原因。 有为的意思虽然不好理解,但它有一个同义词,很多人听了应该会有些印象,那就是造作。 有为跟造作是同一个意思,不过说到造作,虽然熟悉一点了,能真正理解造作到底是什么意思的估计也没有多少人。 所谓的造作,或者说是有为,指的人类潜意识中的各种自动化的应激式的反应,这么说可能还不太好理解。 我们来举个例子,有个人骂你,你就会马上产生一个愤怒的反应,这个反应是一个下意识的反应,也就潜意识自动化产生的反应。并不是你经过一个理性的思考分析过后,觉得我应该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