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我。没有我,那写下这篇文章的人是谁?正在看文章的人又是谁?佛法中的很多概念看起来好像都有些反直觉的,但是这个无我反得明显有些过分了。 在知乎上有位朋友表示,他看到心经上面有那么多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感觉好像什么都是空的,对这物质世界是否存在都产生了怀疑,自己都快陷入了虚无主义了。如果要是再来看一下这个无我,我感觉他很危险了。 对于这个朋友,我建议他可以去看一下我的心经解读系列,应该还能再抢救一下,让他从虚无主义中解脱出来。 此外,稍微对哲学有一点点了解,哪怕只是皮毛的人都知道,哲学有三个终极问题,简称哲学三问。那就是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哪里?结果佛教的一个无我,一下子就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 怎么解决的呢? 那就是掀桌子,一个无我,把我给否定了,我都没了,自然就不存在什么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哪里的问题了。桌子一掀,谁都不爱。 但是,这个桌子真的是能随随便便掀的吗?如果没有了我,又是谁在掀桌子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让人困惑的问题。一开始的时候我在想,会不会是翻译的问题,说到翻译,佛经的翻译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音译,还有一种是意译,无我,很明显就是意译。而如果是意译出现了问题,又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译者本身的水平不高,没有把原文的意思给翻译出来。 但这种可能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佛经翻译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批人的事,在佛教大规模传入中国的时候,涌现出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译经大师,如果一个人翻译得不好,就会有另外一个人用更好的翻译来替代他的翻译,基本上我们能看到的广泛流传下来的东西,都是经过刷选过滤,留下来的最好的翻译版本。 如果说是翻译者不行的话,其实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而是直接打翻了一群人,这个就比较过分了,所以我们不往那方面去想,因为太嘲讽了。 说到意译的方式本身,意译的方式一般是这样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能在我们现有的词汇中,能找到意思完全一样的最好,没有就找一个意思相近的,如果连意思相近的都找不到,那就生造一个词。 这个无我,由于好像只有在佛教理论里面见过,并没有在其他地方出现过,所以,无我这个词,应该是被造出来,用来表达一个在我们的语言系统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概念。 在古代翻译的时候,被造出来的无我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光就现在而言,如果没有做特殊解释的话,现代人的理解,从表面的字面意思上来看。这个词确实是非常让人困惑的。明明就是有我的,怎么会就无我了
为什么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很多对佛教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佛教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这样一种分法,在这种分法中,它们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大乘佛教倾向于渡人,帮助别人解脱,而小乘佛教则倾向于自渡,主要让自己解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想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得从原始佛法的根源开始说起。 原始佛法一共有三乘,分别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三乘可以说是佛法的三个阶段。 首先第一乘,声闻乘。 什么是声闻乘,声闻就是通过声音来听闻,从而了解佛法是什么,如何修行佛法,为什么是声闻而不是看佛经,我们现在好像都是在看佛经,原因在原始佛教中,比如在佛陀传法的时代,佛陀传法时完全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都是靠说的,所以佛法并没有用任何文字的形式记录保存和传播。并且,在佛灭后,他的弟子们结集了第一部佛经三藏经,这部经典结集后的一段时间也不是通过文字记录下来的,而是靠比丘们的集体颂读记忆来保存和传播的。 所以,在原始佛教的时期,佛法的传播基本靠口耳相传,人们了解佛法的唯一途径就是声闻。 第二乘,缘觉乘,所谓的缘指的是接触到的东西,但并不特指某样东西。这个其实挺好理解的,我们常说跟某个人有缘,是因为两者有接触,如果没有接触,那就是无缘。这个缘不一定指的是外部客观世界的东西,也可以是内心产生的事物,比如某种感受。 觉,指的是觉知,是指有意识的,刻意的把注意力集中到某处。 缘觉指的就是有意识的,刻意的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个所缘上。 比如,我们在修行观息法的时候,需要有意识的把注意力集中到鼻孔处空气进出流动生产的感受。 这个感受就是所缘,把注意力集中到那里就是缘觉,无论你是修止还是修观,所用的方法在本质上其实都是缘觉,只不过觉知的所缘有所不周罢了。 所以,缘觉就是对所有修行方法的核心总结,缘觉乘指的就是通过修行来实现觉醒解脱的过程。 第三乘,菩萨乘,菩萨的意思是觉有情,觉指的是觉醒,解脱。 有情指的就是有情众生,就是那些没有觉醒解脱的人,也是佛教中所说的凡夫。 当有人通过缘觉实现一定程度的解脱,减轻了一些痛苦之后,就会发现佛法真的是好。但周围身边的人好像还是跟自己以前一样痛苦,就会想把佛法推荐全其他人,让别人也来听闻佛法,使其他人也像自己一样能脱离痛苦。这个推广佛法的过程就是菩萨乘。 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 声闻乘指的通过听闻来了解佛法,当了解佛法是什么,如何通过佛法进行修行。当有了这些了解之后,觉得这个东西好像还不错哦,于是就很
佛陀是如何成为佛陀的,佛陀的成道之路
佛教中的佛字取自于佛陀,而佛陀通常指的就是佛教的创始人,名为乔达摩,悉达多。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非常多,在全球大概有几亿人。但是,真正了解的佛陀经历的人可能并不多,也不是知道佛陀是如何成为佛陀的。 所以,这篇文章,我将以一个客观的态度介绍佛陀的成佛之路。 佛陀原名为乔达摩,悉达多,大约在2500年前,出生于印度的一个名叫迦毗罗卫国的小国,面积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市或者一个县的大小,它的父亲是那个小国的国王,名为净饭王。由于净饭王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悉达多一出生就是唯一的太子。 在悉达多太子出生时,有几个与他相关的故事。 一个是在悉达多太子出生之前,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做梦梦到有一头六牙白象进入到胎中, 而当悉达多太子出生的时候,他的出生方式跟普通人不太一样,是从母亲的右胁出生的,刚出生就能走路,在地上走了几步,环顾四围,说出一句“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 在悉达多太子出生后不久,有个名为阿私陀的仙人在听闻太子出生后,立即来到王宫。以天眼通观其未来,起初面露微笑,但一会儿,却又显出悲伤。在一旁围观的人都被他的怪异神情弄得不知所措。他解释说,他微笑是因为太子必定觉悟成佛;他悲伤是因为他自己不久于人世,往生无色界,如此他就无法获益于觉者超人的智慧。 对于这几个故事,建议大家听听就好,因为如果你对中国的帝王历史非常了解的话,听了这几个故事之后会有一种熟悉的感觉。类似的套路好像似曾相似。 其实我们认可和尊敬某一个人,需要以正确客观的方式来认识了解他,而不是要把看到听到的一切认为好的厉害的事情安在他身上, 因为这个做会带来两个坏处,一是这些故事很容易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当人们的注意都被吸引到这些故事的时候,就不会去关注佛陀真正的法是什么了,真正的法也就难以为人所知。 其次,这些东西加在佛陀身上并不见得是好事,反而有可能是坏事。这些所谓的神迹,带来一些不关注佛法的盲目信仰的同时,也容易在理性主义者中招黑。现实也正是如此,现在攻击佛教的人都是从这些看起来很明显编造上内容上入手,压根都不去提佛法本身。 悉达多太子的成长经历,跟大多数的太子差不多,一边享受着各种荣华富贵的生活,一边等着继承 王位,也像大多数人一样的结婚生子。悉达多虽然过着大多数人都没有的奢侈生活,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他过得好像并不是很开心,觉得人生充满着各种痛苦,只是被各种渴望和厌恶驱动着过,日复一日的重复的生活,去经历生
你真的了解佛教戒律吗?对于佛教戒定慧中戒的理解
在佛教的修行方法中,戒定慧是一种公认的解决方案。 其中定和慧比较抽象,不太容易理解,戒就好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因为里面的内容明确的告诉你不要做什么或者做些什么,虽然内容很清楚,但是你不一定真正的了解戒律。 想要真正的了解戒律,我们就得从它的本质出发,戒律的本质是什么,它的本质就是一种行为规范。行为规范并不是佛教专属的,任何一个集体乃至个人都可以制定和施行行为规范,不过在不同的地方可能会有不同的叫法, 在宗教性质的团体中,这些行为规范通常被称为戒律,而在其他的集体或者个人中,通常被称为守则,规矩,乃至法律。 在这里我们只讨论佛教物戒律,其他的不管。 想要从根本上理解佛教的戒律,我们就得先了解佛教的目标,佛教的目标是通过修行以实现个人意识的觉醒解脱。有些人可能会对意识觉醒解脱有些疑惑,可以暂时理解成为某种高级的精神追求。 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消除内心的贪爱和嗔恨,而佛教戒律的制定,就是用来限制从人心中的贪爱嗔恨的。 我们从最基本五戒来看,五戒是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首先看第一个,不杀生。我们之所以会杀害某个生命,通常是因为在心里对它产生了嗔恨,才想弄死它,又或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想要吃它的肉,杀生,是人类内心的嗔恨或贪爱在外面行为上的表现。 第二第三条的不偷盗和不邪淫,是为了限制内心对财物和性的强烈贪爱。 第四条不妄语,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不撒谎和不吹牛,人类之所以撒谎或吹牛,通常是为了在他人面前维护一个虚假高大的自我形象,又或者是维护内心贪爱的某种东西,本质上也是内心对自我的贪爱造成的。 第五条不饮酒,对于不怎么饮酒的人来说,酒的味道并不怎么好,酒也不是维持生命的必须品,一般喜欢饮酒的人,通常是因为对酒精产生了强烈的贪爱,另外,酒精会影响人的神志,对于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禅修者来说,这是大忌。 如果我们仔细的去分析一下那些戒律,就会发现,它们其实都是针对人类内心的贪爱和嗔恨设计的。人类内心的贪嗔强烈的一定程度时,就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所以才设计出戒律这样的行为规范,通过行为上的限制来压制人内心的贪爱和嗔恨。如果不在行为上进行限制而对其放纵的话,这种贪嗔将会变得越来越强烈。 从本质上理解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解答很多关于戒律的问题了。 如果被强迫犯戒,或者无意中在行为上犯了戒算不算是破戒。 不算,只要不是因为受到内心的贪
佛经中的【无常】到底是什么意思,真的是世间万物无常变化吗?
在佛经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无常这个词,这个词在佛经的出场频率非常高,也非常重要。并且无常经常伴随着生灭和不执著这两个词出现。 这个无常到底应该怎么理解的呢。有这么一种很常见的理解方式,应该也是世面上最常见的解释方式。那就是无常指的是世间万物总是无常变化的,有生就有灭,人也是一样,有生就有死,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执著的,所以不应该执著。这样的解释表面上听起来好像有些道理,但是,如果仔细的深究一下的话就发现不太对了。首先,从逻辑上来讲,外在事物的无常变化,那是外在世界的发展规律,而执著是你内心的表现,两者好像没有太大的联系,也没有什么对应的逻辑关系。并且从事实的观察角度来看的话,结果好像刚好相反。举一个例子,有个男孩子在大学期间谈了个女朋友,由于世间总是无常变化的,几年后他们毕业,因为工作和家里的原因,他们分开成了异地恋了,又由于事事无常,他们分手了。但是,多年以后,男孩依旧在喜欢女孩,始终对她念念不忘,老是想着她,形成了一种执著。然而,如果当年他们最终能走到一起,结婚了,整天呆在一块,天天都长时间见面,男孩反而不会去经常想着女孩,对她产生执著,甚至还有可能因为感情淡了离婚。你会发现,事实经常跟这样的解释相反,人们往往更容易对变化无常的东西更感兴趣,进而产生执著。如果某样东西一直恒常不变,人们就会对它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反倒不会有什么执著。反而能够时常保持一定变化的东西,能够给人新鲜感,持续的吸引别人的注意力,甚至让人沉迷其中。从实际的观察来看,大多数情况下事实跟那样的解读正好相反。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这样的解读根本就是错误的,所谓的世间万物总是无常变化,不应该执著,这句话只是一个不符合逻辑,也不怎么符合实际情况的鸡汤式解读而已。当然,如果你强烈的相信它,它可能会在你思想产生一定的改变,让你减轻一些执著,但是这种执著的减轻 只是洗脑带的效果而已,类似是心理学的安慰剂效应。却跟佛法没有半毛钱关系,因为佛经里的无常根本不是这样解读的。因为佛法是解释和改造人的内心的,而不是用于解释外在事物的?人们经常关注一些外在的事物,并不了解自己的内心,所以当他们看到佛经的说法时,就会习惯性的用他们认知外在事物的经验来解释佛法,所以就把无常给解释成了,世间万物总是无常变化的,这种错误的解读。那么对于无常真正的解释是什么呢?无常指的是,当你在禅修时,觉知内心的感受和念
Hello world!
Welcome to WordPress. This is your first post. Edit or delete it, then start wr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