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的内容,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佛教的起源,让大家了解一下原始的真正的佛法,到底是怎样的。

说到佛教的起源,就得从现在公认的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说起。

悉达多原本是古代印度一个小国的太子,虽然国家不太,但是身为太子,也基本上享尽了各种的荣华富贵。可是,他并没有觉得特别开心满足,或者说,他还有更高的追求。

于是,差不多在二十几岁的时候,起了出家修行的念头。

关于还没有成佛之前的悉达多,为什么会有出家修行的想法,有这么一个悉达多四出城门的说法,说的是悉达多太子曾经从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出去,在东南西门分别看到老人,病人,死人,感到人生充满各种痛苦,再然后从北门出去时,看一个修行人,看到人家的平静安详,就起了出家修行之心。

悉达多出四城门

这个说法其实不太靠谱,在逻辑上不怎么能说得过去。

更有可能的原因是, 受到当时印度普遍的修行风气的影响。在当时的印度,分散着大大小小很多个国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在搞什么思想统一。所以,在人的精神领域,有各种各样不同方式的表达,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个是宗教,一个是修行,还有一个是哲学。

这三个领域其实都是只属于同一根源的,只不过是根据不同形式的理解发展出来的而已。

在佛陀所在的时期,有非常多的出家修行者,整个社会对修行者也是相当尊重的,修行风气对社会的渗透是相当广泛的。除非悉达多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否则不可能对修行之道毫无了解。如果悉达多是个纨绔子弟的话,那就更不可能起出家修行的念头了。

所以,悉达多太子出家修行的起因,应该是基于对当时印度修行解脱之道的了解。

不过,他虽然有这个想法,但他老爹净饭王可没有答应。悉达多作为独生子,家里有一份不小的基业等着他继承。

在跟他老爹一段时间的纠缠之后,悉达多确定家里是不会同意他出家修行的,但是,又不想放弃,于是在他29岁的某一天夜里。他逃出了皇宫,跑到外面去寻访名师,跟随他们修行,由于当时的印度有很普遍的修行风气,自然就有很多老师在教导修行之法。

一开始的时候,找了一个名为阿罗逻伽蓝的老师,跟他修行禅定,修到了四禅八定中的第七个定,无所有处定。

但由于阿罗逻伽蓝自己也只能修到无所有处定,所以没有办法教最后的第八个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于是,悉达多又重新找了一位名叫郁陀罗摩子的老师学习,这一次,终于把四禅八定修完了,修到了最后一个非想非非想处定,把禅定修到尽头。

然而,依旧没有办法证得涅槃,最后实在没办法了,他只能出去找别的办法来继续修行。

后来看到在市场上苦行挺流行的,于是又去跟着修行苦行,所谓的苦行,就是以各种方式来虐待自己,让自己的身体经受各种痛苦。

悉达多修了挺长一段时间后,发现好像也没什么用,还差点把自己给搞死了。

于是就放弃了苦行,坐到菩提树下反省思考,到底问题出在了哪里,这条解脱之道到底路在何方。

在一番的探索之后,他找到了内观的方法,用那个方法修了几天之后,终于成功证得涅槃,实现了觉醒解脱。悉达多太子终于成了佛陀。

有一个关于佛陀与内观的说法,说的是佛陀重新发现了内观。对于这个说法,但凡对语言有那么一点点敏感的人,都会觉得很怪,什么叫重新发现了内观?

我们以前几乎都没有听说过重新发现这样的说法的,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说法呢?

想必大家都没有听说过,牛顿重新发现了发万有引力,或者爱因思坦重新发现了相对论这样的说法。

为什么到了佛陀这里,就变成了佛陀重新发现了内观。

其实,这个奇怪的说法是为了透露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我们之所以不说牛顿重新发现了发万有引力,爱因思坦重新发现了相对论,那是因为根据我们已知的信息,我们能相当的确定,他们是第一个发现者,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发现过万有引力和相对论。所以我们才不用重新发现这样的说法。

而在佛陀那里使用重新发现这样的说法,那是因为提出这个说法的人认为,在悉达多之前,就有人发现并使用过这个方法成佛过了,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方法失传了。到了佛陀的时候,他又重要探索出来,并且推广出去,让大众知道,所以才使用了重新发现这样的说法。

在佛陀传法的时代,经常提到过一个三世诸佛的说法,三世诸佛里面有一个过去世的佛陀,也就是以前的佛陀,跟重新发现的说法形成了相互佐证。

所以,这个说法虽然看着有些怪,但是,却非常精确的表达了离苦解脱之法的失传和重新现世。

在悉达多觉悟成佛之后,他并没有马上决定把他证悟的方法传播出去,因为他还不太确定他证悟的方法对于其他人来说能不能接受,尤其是对于普通人。

于是,他打算先把他解脱方法告诉以前教过他的两位老师,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阿罗逻伽蓝和郁陀罗摩子,由于这两位修行者在禅定上的造诣非常深,甚至不亚于走向菩提树下时的悉达多,距离涅槃也就只有一两步的距离。

如果佛陀把内观的方法教给他们,可能只需要几天甚至是几个小时内就能证入涅槃,可惜不幸的是,这两人刚好都在不久之前离世了。

再后来,佛陀找到了之前追随他的那五个释加族小兄弟,这五个小兄弟是以前释加族王室派出来的,让他们带悉达多回去,如果带不回来的话,那就跟着照顾他。

佛陀跟他们介绍了他的解脱证悟之道,不过对于这几位,佛陀就没有跟他们介绍内观的方法了。因为他们几个人的基础远远不够,如果直接教他们内观方法,一个是他们不一定能接受,即使是接受了,练上几个月也不见得能证入涅槃。

所以,在给那五个小兄弟讲法时,给他们讲的是关于离苦解脱的核心基础理论,四圣谛。

四圣谛也叫苦集灭道,(对苦集灭道,由于篇幅有限,不讲太细节性的东西,只是大概总结性的提一下)

首先是苦:说明了什么是痛苦,也就是对人类遭受的痛苦下一个定义。集:指的是对于痛苦产生的根源的分析。灭:指的是根除痛苦的需要满足的条件,这个条件其实就是指向了涅槃。最后一个道:介绍了证入涅槃境界的修行方法。

现在让我们放下所有具体细节,仅从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要通过分析来解决一个问题,大概需要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先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也就是对问题的定义。第二步: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第三步:找出在根源上解决问题所需要达到的条件。第四步:找出实现那个条件所需要的具体操作方法。

这个时候,我们再回去看苦集灭道,你就会发现,苦集灭道,完全就是一套按解决问题方法论的标准,制定出来的理论,一种教科书级别的对于离苦之道的阐述。

需要额外说明的是,消除痛苦并不一定需要到达涅槃,只需要走在正确的修行道路上就可以了,但是要将痛苦的根源完全拔除就需要证入涅槃了,这两者的区别其实就是治标和治本的区别。

还有,涅槃这个概念,并不是佛陀在讲四圣谛的时候创造出来的,而是在更早之前就有了。这也说明了那条离苦之道很早之前就有的,只是方法传承上出了问题,导致很多人都无法证入到涅槃境界。

当时的悉达多把所有市面上主流的方法试了一遍,发现依然无法证入到传说中的涅槃境界,最后在菩提树下通过自行探索,才找到了证入涅槃的方法。

四圣谛,是佛陀基于对传统离苦之道的了解,再结合自身修行证悟的体验,总结出来的,概括起来虽然只有短短四个字,却极其精确的切中要害,直达本质的阐述清楚了离苦解脱之道。

它已经完整的阐述了佛法离苦之道的核心关键,如果那几个小兄弟能够准确的理解,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就会愿意跟随佛陀修行。事实上他们也确实接受佛陀的说法,愿意跟随他修行,成为了最早跟随佛陀的五位比丘。

而这五个人的跟随,也向佛陀证明了,他所阐述的离苦解脱之道,是可以被世人所接受的,让他坚定了他的传道普法之路。再后来,追随佛陀修行的比丘越来越多,形成了最早的原始佛教。

最早的这五个小兄弟非常关键,如果当初他们没有接受佛陀的说法的话,那接下来发生的事会有两个可能,一个是佛陀重新修改他的理论,继续向世人介绍他的离苦之道。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佛陀觉得世人不仅无明,理解能力也太差了,与这条解脱之道无缘,没法带他们玩,决定不传法了。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现在的这个世界就没有所谓的佛教了。

其实,虽然离苦解脱的修行之道,在佛陀觉悟之前早就有了,但是,对于那条道路的理解,却很容易发生偏差,因为对它的理解方式跟一般人的认识是有非常大区别的。

在佛陀之前,因为对那条道路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从而衍生出了宗教,哲学和修行,而在修行方面,又还有不同的理解,产生了不同的修行方法。

比如,耽误佛陀很多时间的苦行方法,就是前人基于对离苦解脱之道的理解开发出来。在先贤的教导中,有这么一句话,那就是:想要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就得远离感官上的欲乐。

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对这句话的理解错了。

人类的认知有一个缺点,或者说是局限性吧。

就是只能基于自己的认知能力范围来理解别人的说法,当表达者的所说的超出理解者的认知时,理解者就会根据自己的认知来曲解别人的意思。

在这里就产生了明显曲解,那句话的前半部分很明确,没什么好曲解的,但后半部分的远离感官上的欲乐,就被曲解成了在身体上远离感官上的欲乐。于是,根据这种错误的理解,就开发出了苦行的修行方法。

你们看,我去搞苦行,去自虐,又饿又累又痛,感官上全是痛苦的感受,一点欲乐的感受都没有。这样肯定就算远离感官上的欲乐了,那通过这个方法,我肯定就能解脱。

然而,这个方法其实一点用都没用,很多人白白被坑了。

理论要是理解错了,根据这种错误理解开发出来的方法自然也是无效的。

所谓远离感官上的欲乐,指的是在心的底层,或者说是在意识的底层上远离感官上的欲乐。不对欲乐的感受产生任何的贪爱,而不是指在身体行为上的远离。如果只是在身体上的远离,内心没有任何变化的话,是一点作用都没有的。

这个理论在佛法中也有相关的表达,那就是对贪爱的去除。但是在佛法中却没有对苦行的任何介绍了。

佛陀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创新性的发明出了什么东西,或是搞出了什么特殊的伟大思想。   而是他把原来在承传上断掉的离苦解脱之路给接上了,并且把相关的方法推广了出去,让更多的人走向那条道路,去证得涅槃。

而这种推广,就形成了最早的原始佛教,当时的原始佛教,压根就不是什么宗教,它的本质用现代的概念来说的话,就是一个培训班,或者说是一个培训学校。一个教戒定慧的培训学校,在戒定慧之中,戒相当于是校规,定慧才是核心的教学内容,最终要实现的毕业目标就是涅槃。

由于佛陀准确的向大家解释了那条离苦解脱之道,并教导了正确的修行方法,很多人都在他的教导下得到了解脱,证得了涅槃,成功毕业。很多修行有成,甚至是已经毕业的佛陀弟子,又继续向外传播佛陀的教导,就这样不断的扩散传播。在当时,有大量的人直接或间接的通过佛陀的教导,成功的实现了离苦解脱,这个时期也被称为正法时代。

在佛陀入灭一段时间之后,大家对佛陀留下来的教导开始出现了不同的理解,再加上其他的原因,佛教出现了多次的分裂和演变,最终,我们现在看到的普遍流行的佛教,跟当初的原始佛教,已经几乎不是一回事了。虽然,还是有一些与原始佛法有关的说法和概念得以保留,但是几乎已经没什么人能正确的理解那些说法和概念的意思了。

佛陀当年开办创立了一所学校,发展到现在,虽然名气还是挺大的,但当年的教学内容几乎已经消失,只剩一个名字而已了, 虽然人好像还很多, 很多人都自称是该校学生,但基本上没见过有学生毕业了。这就是所谓的末法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