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对佛教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佛教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这样一种分法,在这种分法中,它们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大乘佛教倾向于渡人,帮助别人解脱,而小乘佛教则倾向于自渡,主要让自己解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想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得从原始佛法的根源开始说起。
原始佛法一共有三乘,分别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三乘可以说是佛法的三个阶段。
首先第一乘,声闻乘。
什么是声闻乘,声闻就是通过声音来听闻,从而了解佛法是什么,如何修行佛法,为什么是声闻而不是看佛经,我们现在好像都是在看佛经,原因在原始佛教中,比如在佛陀传法的时代,佛陀传法时完全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都是靠说的,所以佛法并没有用任何文字的形式记录保存和传播。并且,在佛灭后,他的弟子们结集了第一部佛经三藏经,这部经典结集后的一段时间也不是通过文字记录下来的,而是靠比丘们的集体颂读记忆来保存和传播的。
所以,在原始佛教的时期,佛法的传播基本靠口耳相传,人们了解佛法的唯一途径就是声闻。
第二乘,缘觉乘,所谓的缘指的是接触到的东西,但并不特指某样东西。这个其实挺好理解的,我们常说跟某个人有缘,是因为两者有接触,如果没有接触,那就是无缘。这个缘不一定指的是外部客观世界的东西,也可以是内心产生的事物,比如某种感受。
觉,指的是觉知,是指有意识的,刻意的把注意力集中到某处。
缘觉指的就是有意识的,刻意的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个所缘上。
比如,我们在修行观息法的时候,需要有意识的把注意力集中到鼻孔处空气进出流动生产的感受。
这个感受就是所缘,把注意力集中到那里就是缘觉,无论你是修止还是修观,所用的方法在本质上其实都是缘觉,只不过觉知的所缘有所不周罢了。
所以,缘觉就是对所有修行方法的核心总结,缘觉乘指的就是通过修行来实现觉醒解脱的过程。
第三乘,菩萨乘,菩萨的意思是觉有情,觉指的是觉醒,解脱。
有情指的就是有情众生,就是那些没有觉醒解脱的人,也是佛教中所说的凡夫。
当有人通过缘觉实现一定程度的解脱,减轻了一些痛苦之后,就会发现佛法真的是好。但周围身边的人好像还是跟自己以前一样痛苦,就会想把佛法推荐全其他人,让别人也来听闻佛法,使其他人也像自己一样能脱离痛苦。这个推广佛法的过程就是菩萨乘。
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
声闻乘指的通过听闻来了解佛法,当了解佛法是什么,如何通过佛法进行修行。当有了这些了解之后,觉得这个东西好像还不错哦,于是就很有可能会开始修行。而这个修行的过程,就是缘觉乘。
当我们修行了佛法之后,不管有没有实现最终的觉醒解脱,还是仅仅走到半道上,都能从佛法中获得利益,觉得佛法真的是好,就会想要推荐给身边的人,就像你看到一个好东西想要跟别人分享一样。于是就有了第三乘,菩萨乘,把佛法推广给别人。
这就是佛法三乘的整个过程,其中前两乘就是自渡的过程,声闻是理论了解,缘觉是实修。
而第三乘菩萨乘觉有情,也就是渡别人,那么如何去渡别人呢?按基本的常识来看,你怎么渡自己的那就怎么渡别人,所以菩萨乘就是推广佛法,让别人像自己一样通过声闻了解佛法,然后再走向缘觉,通过修行来实现解脱。
说到这,我们就解释完整个原始佛法三乘了,
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理论的理解不同,出现了一些分裂,其中有一个分裂出来的比较有名的派系,就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认为,佛法三乘中,最高级最上乘的就是菩萨乘,其它前面两乘都差点意思,我们要搞,就要搞最高级的,最上乘的东西,所以要大力发展第三乘菩萨乘,也就是要渡人,不断努力的去推广佛法。
所以现在我们如果仔细的看大乘佛教的理论,你会发现,它具有很明显的营销推广性,比如,对经文上的各种内容和说法不能怀疑,佛经上说什么就是什么,如果有怀疑的话那就不灵了,没用了。
还有会让你经常念诵经文,强化你的观念,加强你的信任和认同感,并告诉你要把这些经文理论推广出去,甚至为此开发出了一个福报制度,你只要做这些做那些,你就能获得相应的福报。虽然福报这种东西看起来虚无飘渺,没有什么逻辑性,但是反正不允许质疑,你信就完了。
正因如此,大乘佛教的传播性非常的强,在中国的整个佛教史中,虽然也有多个派系,但几乎都是隶属于大乘佛教的。
而小乘佛教,其实它的真正名字并不叫小乘佛教,这个叫法是被大乘佛教给喷出来的,之前我看到这两个名字的对比时,就猜小乘的叫法是不是大乘给套上去的,结果一查,还真是。
我既然叫大乘佛教,你是我的竞争对手,那我就送你个名字,小乘佛教,这样,别人从名字上看,就觉得你的水平不行,没有我们的高级,就更容易来跟我们混。
所谓的小乘佛教,其实是古印度的上部座佛教,也因其传播途径被称为南传佛教,他们遵循的是最古老的原始佛法理论,把重点放在佛法三乘的前两乘,声闻和缘觉,也就是要通过实修来让自己觉醒。如果你仔细看小乘佛教的各种理论,如果能看懂的话,虽然理论性的东西也很多,但核心都是指向缘觉这条路线上,认为缘觉才能让自己解脱。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觉得小乘佛教注重自渡的原因。
其实小乘佛教也有第三乘菩萨乘,它是一样有在传播佛法的,否则它不用了多久就会因为没有继承者导致承传断绝,只不过不像大乘佛教一样大力重点发展罢了,所以就显得没什么影响力。
大乘佛教为了大力发展菩萨乘,大规模的改造了原始佛教的理论,除了取一部分原始佛教的理论做了全新解读之外,又加进来很多新的内容,在原始佛教理论中,原来菩萨不是一种果位,它跟声闻,缘觉一样,都是一种行为,每种行为会产生对应的效果,声闻使你了解佛法,缘觉便你觉醒解脱,菩萨则将佛法推广给别人,从而帮助别人解脱。
到了大乘佛教那里,由于要跟上部座佛教,也就是所谓的小乘佛教对抗,菩萨就给包装成了一种果位,用来跟他们的阿罗汉果位竞争,所以,在大乘佛教的理论中,菩萨肯定排在阿罗汉的上面的,还有你们阿罗汉不是有四个级别吗?我们菩萨有十个,无论哪方面看都稳压你们一头。
这么一通操作下来,好像能稳稳压过小乘佛教了,但是,当佛陀入灭之后,有500名他的最优秀的弟子在一起结集了他的教导,整理出了最早的佛教经典,三藏经,这批弟子全部都是阿罗汉的果位,佛陀所渡之人,最高的果位全部都是阿罗汉,没有菩萨,这个就有点尴尬了。以前的经典记录没法改,把佛陀完全否定了,说他渡人不彻底,最多只渡到半道而已,没有一个成功的,这个又不敢,毕竟佛陀还是老大。所以…….
大乘佛教改动的东西非常多,导致跟原始佛教的差异之大,甚至可以说已经不是一回事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大乘佛法不是佛说的原因。
其实,我并不反对对经典理论进行改动,如果能让表述更准确,让人更容易理解,这样的改动肯定是好的,但是,如果核心的根都搞丢了的话,那还是算了吧。
如今,大乘佛法在佛法的传播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然而,现在却是所谓的末法时代。
在佛法三乘中,最重要的其实是缘觉,只有缘觉才能让人走向觉醒,声闻是为了让自己走向缘觉,菩萨是也是为了让别人通过声闻了解,再走向缘觉。前后两个都是为中间的缘觉准备的,当大乘佛教放弃缘觉时,连自己都无法渡,又拿什么去渡别人呢。
关于大乘与小乘的内容,其实有很多细节性的东西可以说的,目前只是说了个大概,其他的以后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