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的修行方法中,戒定慧是一种公认的解决方案。
其中定和慧比较抽象,不太容易理解,戒就好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因为里面的内容明确的告诉你不要做什么或者做些什么,虽然内容很清楚,但是你不一定真正的了解戒律。
想要真正的了解戒律,我们就得从它的本质出发,戒律的本质是什么,它的本质就是一种行为规范。行为规范并不是佛教专属的,任何一个集体乃至个人都可以制定和施行行为规范,不过在不同的地方可能会有不同的叫法,
在宗教性质的团体中,这些行为规范通常被称为戒律,而在其他的集体或者个人中,通常被称为守则,规矩,乃至法律。
在这里我们只讨论佛教物戒律,其他的不管。
想要从根本上理解佛教的戒律,我们就得先了解佛教的目标,佛教的目标是通过修行以实现个人意识的觉醒解脱。有些人可能会对意识觉醒解脱有些疑惑,可以暂时理解成为某种高级的精神追求。
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消除内心的贪爱和嗔恨,而佛教戒律的制定,就是用来限制从人心中的贪爱嗔恨的。
我们从最基本五戒来看,五戒是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首先看第一个,不杀生。我们之所以会杀害某个生命,通常是因为在心里对它产生了嗔恨,才想弄死它,又或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想要吃它的肉,杀生,是人类内心的嗔恨或贪爱在外面行为上的表现。
第二第三条的不偷盗和不邪淫,是为了限制内心对财物和性的强烈贪爱。
第四条不妄语,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不撒谎和不吹牛,人类之所以撒谎或吹牛,通常是为了在他人面前维护一个虚假高大的自我形象,又或者是维护内心贪爱的某种东西,本质上也是内心对自我的贪爱造成的。
第五条不饮酒,对于不怎么饮酒的人来说,酒的味道并不怎么好,酒也不是维持生命的必须品,一般喜欢饮酒的人,通常是因为对酒精产生了强烈的贪爱,另外,酒精会影响人的神志,对于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禅修者来说,这是大忌。
如果我们仔细的去分析一下那些戒律,就会发现,它们其实都是针对人类内心的贪爱和嗔恨设计的。人类内心的贪嗔强烈的一定程度时,就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所以才设计出戒律这样的行为规范,通过行为上的限制来压制人内心的贪爱和嗔恨。如果不在行为上进行限制而对其放纵的话,这种贪嗔将会变得越来越强烈。
从本质上理解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解答很多关于戒律的问题了。
如果被强迫犯戒,或者无意中在行为上犯了戒算不算是破戒。
不算,只要不是因为受到内心的贪爱或者嗔恨的驱使,而造成的行为上的犯戒,都不算是真正的犯戒。
举两个例子,某个人去打劫,因为没有抢到满意的财物,心生忿恨,把人给杀了,这个无疑的就是犯了很严重的杀戒,当然打劫的行为也是犯戒。
而另外一种情况,有个外科医生,给病人做手术,但由于病人的病情特别严重,虽然医生很努力的抢救,但手术还是失败了,病人死在了医生手术刀下,如果不做这个手术的话,病人还能多活个一两个月。从行为上来说,虽然客观上医生的行为造成了病人的死亡,但是,医生并不是出于内心的忿恨要杀死病人,只是手术没有成功而已,所以医生并没有犯戒。
同样的,如果在受到某种强迫的情况下,迫不得已犯了戒,也不算真正的犯戒,但是,如果是因为受到诱惑,没有抵抗住诱惑而犯了戒,这个就是真正的犯戒,因为你已经屈服于内心的欲望了。
如果犯戒了该怎么办,要用什么心态应对?
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你犯了戒,需要以一个非常理性的态度去认识到这一点,并下决心改正。但不要心生懊悔恼怒,埋怨自己,为什么老是犯错,管不住自己的行为。因为如果你这么做的了,因为犯戒而又生起嗔恨,差不多相当于又多犯了一次戒。
犯戒会不带来报应?会有哪些报应?
报应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来自内心的报应(这个是一定有)。
当你犯戒时,心中所生产的贪爱或者嗔恨会增加你的痛苦,让你远离内心的平静,你在心里就已经遭受了报应,当然,普通人的感受可能会不太明显,但是对于修行者来说,这种报应就明显了,他能明显的感受到内心的强烈变化,会对他们的修行产生极大的阻碍,一个时不时破戒的修行者是走不远的。
第二种报应是来自外部环境惩罚。(这个得看情况)
如果你加入了某个修行团体,这个团体对于戒律有相应惩罚规定的话,你会受到这个团体的相应处罚,比如有可能会被赶出去。
需不需要把戒律看得特别重要,或者去遵守更严格的戒律?
没必要,可以把关键放在修行定和慧上,那样会让你内心清静,不容易生起贪和嗔,自然也就不容易有犯戒的行为。
在佛陀传法的时代,佛陀给僧团设立两百多条戒律,之所以设立这么多的戒律,主要原因在于人实在太多了,队伍不好带,所以才设立大量的戒律来管理僧团。但对于个人修行者来说,没有必要去严守望这些戒律,另外,在现代生活环境中,要守住那些严格的戒律并不容易,所以,只要保持住内心的清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