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佛字取自于佛陀,而佛陀通常指的就是佛教的创始人,名为乔达摩,悉达多。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非常多,在全球大概有几亿人。但是,真正了解的佛陀经历的人可能并不多,也不是知道佛陀是如何成为佛陀的。
所以,这篇文章,我将以一个客观的态度介绍佛陀的成佛之路。
佛陀原名为乔达摩,悉达多,大约在2500年前,出生于印度的一个名叫迦毗罗卫国的小国,面积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市或者一个县的大小,它的父亲是那个小国的国王,名为净饭王。由于净饭王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悉达多一出生就是唯一的太子。
在悉达多太子出生时,有几个与他相关的故事。
一个是在悉达多太子出生之前,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做梦梦到有一头六牙白象进入到胎中,
而当悉达多太子出生的时候,他的出生方式跟普通人不太一样,是从母亲的右胁出生的,刚出生就能走路,在地上走了几步,环顾四围,说出一句“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
在悉达多太子出生后不久,有个名为阿私陀的仙人在听闻太子出生后,立即来到王宫。以天眼通观其未来,起初面露微笑,但一会儿,却又显出悲伤。在一旁围观的人都被他的怪异神情弄得不知所措。他解释说,他微笑是因为太子必定觉悟成佛;他悲伤是因为他自己不久于人世,往生无色界,如此他就无法获益于觉者超人的智慧。
对于这几个故事,建议大家听听就好,因为如果你对中国的帝王历史非常了解的话,听了这几个故事之后会有一种熟悉的感觉。类似的套路好像似曾相似。
其实我们认可和尊敬某一个人,需要以正确客观的方式来认识了解他,而不是要把看到听到的一切认为好的厉害的事情安在他身上,
因为这个做会带来两个坏处,一是这些故事很容易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当人们的注意都被吸引到这些故事的时候,就不会去关注佛陀真正的法是什么了,真正的法也就难以为人所知。
其次,这些东西加在佛陀身上并不见得是好事,反而有可能是坏事。这些所谓的神迹,带来一些不关注佛法的盲目信仰的同时,也容易在理性主义者中招黑。现实也正是如此,现在攻击佛教的人都是从这些看起来很明显编造上内容上入手,压根都不去提佛法本身。
悉达多太子的成长经历,跟大多数的太子差不多,一边享受着各种荣华富贵的生活,一边等着继承
王位,也像大多数人一样的结婚生子。悉达多虽然过着大多数人都没有的奢侈生活,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他过得好像并不是很开心,觉得人生充满着各种痛苦,只是被各种渴望和厌恶驱动着过,日复一日的重复的生活,去经历生老病死,并没有什么意义。不仅自己如此,世人皆是如此。
这种有钱有权的枯燥生活,悉达多已经厌倦了,他需要寻找一精神解脱,在当时的印度社会,有两种主流的精神解脱的方案,一种是宗教,另一种是修行。在这两种方案中,悉达多太子明显选择了后者,于是他就去找他的父亲,也就是国王净饭王商量,表示想要去出家修行。结果可想而知,肯定是不可能同意的,净饭王只有悉达多一个儿子,虽然国家不大,但是折合起来放在现在,最起码也相当于有个千亿家产等着继承。
现在如果有一个等着继承千亿家产的人表示要出家,我想绝大多的人都会认为那个人疯了。虽然在古印度的时候,整个社会对修行者非常的尊重,但是一个等着继承王位的王子出家,很多人也是不太能理解的。
虽然跟国王没谈成,但悉达多太子一直没死心,终于在一天夜里,逃出了皇宫,开始了自己的修行之路,这一年,他29岁。
说到达多太子的修行之路,得先讲一下当时印度的修行环境,当时印度修行界主要有两种主流的修行方式。
一种是禅定,还有一种是苦行,一开始的时候,悉达多太子选择了禅定。开始寻找名师学习禅定,后来找到一个名为阿罗逻伽蓝的老师,跟他学习修行禅定。将四禅八定修到了第七个定,无所有处定,还差最后一个非想非非想处定修不到。修不到的原因不在于悉达多,而是由于阿罗逻伽蓝他自己也只修到了第七个定,没办法教第八个定的修行方法。
于是悉达多太子又换了一个老师,郁陀罗摩子,跟他继续修行禅定,这次终于把禅定的第八个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修完了。
修完了这第八个定后,悉达多太子觉得他还没有完全觉悟,于是他又去修行当时印度流行的另一种修行方式,苦行。
这次不用找老师了,因为苦行的方法很容易学会,就是用各种花式方法来折磨自己,各种自虐方法中,用得最多的就是长期绝食,或者是吃极少量的东西。有一次还把自己饿晕了,幸好被一个牧羊女救了。佛陀一直修苦行修了6年,发现还是无法解脱。
最终,他走向了那颗因为他走向而变得著名的菩提树,盘坐于树下,据说在那里坐了七天七夜,终于悟道成佛。
总的来说,佛陀成佛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四禅八定,苦行,菩提树下。
我在写相关内容的时候,参考了维基百科的条目,而维基百科的内容并不是自己编的,而是来源于各种与佛教相关的典籍。看起来很专业,但实际上有很多的问题,有很大的问题。
首先,有关于禅定的部分,维基百科上说悉达多由于不满足于阿罗逻伽蓝的学说而离开了,给出这个说法的人肯定一点也不了解禅定,哪怕是在现在所谓的末法时代,还是有一些人在修行禅定,但是我敢保证从来没有人见过什么禅定的学说,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禅定相关的学说,因为禅定根本就不是学说。四禅八定的本质是八种潜意识的状态,在这八个潜意识状态中,越是后面的定潜意识的活跃度越低。所以禅定修行越好的人,内心就会越平静。
还有一点就是,四禅八定其实对悉达多成道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修成四禅八定,他在菩提树下坐一年都不会有任何作用。因为它就是佛教修行方案戒定慧中的定,修到第八个定就相当于把定修到极致了。
然而,很多记载佛陀平生的相关内容,对这一段的记载就比较简单,而把大量的篇幅放在佛陀如何苦行方面,如何各种花式苦行,但是,这一段修行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完全就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唯一的收获就是证明了苦行完全没用。在维基百科的记录中,佛陀苦行花了6年时间,这个说法其实是有很大问题的。
悉达多29岁离家,35岁觉悟,期间一共6年多的时间,如果悉达多用了6年时间来苦行,那留给修禅定的时间只有几个月,这样的话时间实在太少了。对于四禅八定,一般来说,如果能在一年之内修完到四禅就算不错了,几个月的时间修完四禅八定,虽然悉达多是主角,有主角光环,还能开开挂,但是几个月搞定四禅八定还是有些夸张了,并且在修第八个定的时候还换了一个老师。
如果悉达多花了几个月修完极为重要的四禅八定,却花了6年陷入了毫无意义的苦行,前面还在开挂显得很厉害,后面却掉到坑里白白消耗了6年时间,对于这种情况…..我都不知道应该用倒霉还是惨来形容了。
所以,更有可能的情况是,禅定和苦行的这两个阶段,具体用的时间应该是不知道的,只不过因为写这段内容的人不了解禅定,但对苦行非常的了解,于是就把更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苦行上。
当悉达多发现苦行无法实现解脱时,他走向了那棵全世界最著名的菩提树,在一些相关记载中,悉达多坐到菩提树下时发个一个愿,表示如果不能实现觉醒解脱,就永不起身,然而,实际上,真正了解佛法体系的人都应该知道,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发愿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佛法的核心教义是要放下一切的执著,但是,悉达多却在觉悟的最关键时候发了一个非常坚决的愿,你品,你仔细品,有没有发现哪里不对。
所以,更有可能的情况是,悉达多坐到菩提树下的时候并没有发那个愿,或者刚开始的时候发了,但是在禅坐的时候又放下了,否则他将无法解脱。
在佛教中,好像时不时的会看到发愿这个词,好像挺喜欢发愿的,但实际上,发愿是要看情况的。
在修行的前中期,发愿要觉醒解脱,可以让你更好的用功精进的修行。但是,当你快要到解脱的终点时,发愿就变成了一件危险的事了,
这种想要解脱的愿望将会变成一种执著,成为你解脱的障碍,让你始终无法迈出最后一步。
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到底悟到了什么?
很多人对于悉达多在菩提树下到底悟到了什么非常感兴趣,那些从事文学历史或是哲学思想研究方向的人普遍认为,悉达多在菩提树下经过的一番苦思冥想,思考出了某种道理或是创造了某种思想学说,因此觉悟成佛。
对于不了解佛法的人来说,得出这样的错误结论并不奇怪,然而,事实的真相却是截然相反,佛陀的觉醒并不是因为他通过思考创造了某种道理或是思想学说,而是他把他的思维完全停止了。
想要了解真相,我们就得回到前面的四禅八定,在前面我说了,四禅八定对佛陀觉醒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佛陀实现觉醒的核心基础,四禅八定是八种潜意识的状态,越是后面的定潜意识的活跃度越低,潜意识的活跃度越低,就意味着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活跃度就越低,到最后的非想非非想处定,它的意思是没有想,但又不是完全没有想,这意味着想蕴处于快要停止,但还是又没有完全停止的状态。
四禅八定一共有八个定,悉达多修完这八个定之后依旧没有觉醒,而他在菩提树下坐了几天就觉醒了,原因在于他找到了第九个定,这个定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五蕴皆空定,这个五蕴皆空就是我在心经解读系列中所说的五蕴皆空,它的另外一个名字就是涅槃,关于涅槃的更多信息,请关注心经解读系列。
四禅八定能把五蕴的活跃度压得非常低,但是却不一定能让五蕴完全停止,于是,悉达多在菩提树下找到了另外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内观,它就是戒定慧中修慧的方法,也就是止观中的观。
由于悉达多已经把定修到了极致,五蕴已经很接近完全停止了,当他找到修观的方法时,终于在几天内迈出了最后一步,进入了涅槃,根据原始佛教的理论,佛陀在菩提树下应该进入了一次或者几次的涅槃,最多不会超过4次,因而实现了完全的觉醒解脱。
佛陀觉醒修行之路,一共经历了三个修行阶段,分别修行了禅定,苦行,内观,其中,苦行是完全没有作用的,就剩下禅定和内观,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佛教流传下来的修行方法有修定和修慧,也就是止和观,而没有苦行的原因。